Yǒu项目丨成都高新区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
立足本土、心怀世界,创建于成都的元有,希望以更丰富的形式、从更深入的角度参与建设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。2018年正是元有在地化社区营造的元年。
契机
2017年6月,随着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》的发布,全国各地的基层治理与社区营造工作都积极的开展起来,成都这座古老却又年轻的城市当然也不例外,奔着2020年基本形成“城乡社区治理体系”的目标启动了实施计划。
2018年8月,成都市高新区首批14名“社区营造师”正式聘任,元有首席设计师蒋侃迅就是其中一位。
“入围首批的14位社区营造师为园林景观、规划、建筑专业的行家里手,大部分居住或者工作在高新区。他们将走进大街小巷、走进每个社区院落,让不一样的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步呈现我们的眼前。”
——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
9月, “2018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激励资金项目”申报工作启动,将由社区营造师与街道、社区基层管理团队一同挖掘有价值、有示范的项目机会并上报合理的营造方案,最终通过多轮评审确定立项名单。
10月,项目资金匹配到位,各方签订合同并开展项目实施工作。
成都高新区CBD夜景
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,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,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“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”试点园区,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2016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3位,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。成都高新区实行省市共建、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,由成都市直管,托管总面积613平方公里,全区总人口122.6万人。
思考
“
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,设计能够提出改善环境和生活的方法,但要解决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仅靠优秀的设计远远不够,而社区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,更适合将先进的理念与美好的意识引入到其自身营造的细节中,依靠社区成员的合力来维系它的健康发展,这当然也为设计、实施方法的可实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对同时作为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双重角色充满期待。
——蒋侃迅
”
“社区营造师”的称号绝不是一个光鲜的头衔。在最初接到邀请时,“返乡青年”蒋侃迅随即表达了参与当地社区治理的意愿与热情,却又反复强调他不希望这仅仅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政治活动,应该借此契机开一个好头,并且把社区营造作为一个长期的、常规化的工作持续地推行下去。万事开头难,作为首批参与者,蒋侃迅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甚至是在这块新领域“交学费”的准备。
成都高新区新建于上世纪90年代,在成都城区中属于非常年轻的区域,现已成为了成都人工作生活的城市核心之一,但由于其一直以来超高的城市化速度,形成了区域内原住村民、初期居民和近期新市民交融的复杂现状,在空间上也形成了大量老旧居住用地、产业用地斑块化地夹杂在光鲜亮丽的现代化城市环境中,因此,高新区的社区营造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。
高新区新北社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老旧住宅区分布示意
老旧安置区和现代化都市环境相差巨大却又近在咫尺
2018年8月,元有的内部沙龙围绕“社区”的话题连续开展了好几场,有蒋院长为大家分享的社区营造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成都的动态,也有大家对于社区生活与设计思考的主题演讲与讨论,对于大部分都居住在高新区的元有同事们,大家都对这个有别于常规设计项目的新领域充满了期待,很快也成立了“元有社区营造小队”。
围绕“社区”主题的内部沙龙
元有社区营造小队(日渐壮大中)
在接下来的九月里,元有社区营造小队奔赴近十个基层社区进行了现场踏勘和交流,最终确定了2018年聚焦的两个项目:“新北社区老旧院落人居环境营造”与“盛华社区国际化社区发展规划”。如此选题也表达了我们对参与社区治理与营造工作的态度和期望——“上得了厅堂,下的了灶房”:既要能参与到现代化都市最前沿、最宏观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规划中,也要能深入到普通百姓身边身体力行做最基础、最繁琐的基层事务和实践工作。
通过社区治理和营造,我们参与到所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进程中,我们将身体力行,步履不停。在后续文章中,我们会持续更新实践的进展和成果。这是一条持续而长久的路,每走一步,都要算数!